2023年,大余县财政局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着力提质提效,全县财政收支运行情况平稳良好。
一、12月份当月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基本情况
12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193.9万元,同比增收198.6万元,增长2.2%。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增值税完成1520.7万元,增长3.1倍;企业所得税完成13.0万元,增长73.1%;个人所得税完成66.5万元,下降30.6%;资源税完成276.2万元,增长21.8%;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337.5万元,增长46.2%;房产税完成1.9万元,下降85.4%;印花税完成9.1万元,下降66.3%;城镇土地使用税完成0.4万元,下降97.8%;土地增值税完成-138.2万元,下降200.2%;车船税完成109.9万元,下降9.7%;耕地占用税完成285万元,净增;契税完成96.6万元, 下降16.8%。
12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7486万元,同比增支16773.8万元,增长33.1%。
二、1至12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基本情况
1至12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7524.3万元,同比增收4419.1万元,增长4.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主要项目完成情况:
税收收入完成57583.7万元,同比增收11171万元,增长24.1%。其中:增值税完成32127.7万元,增长80.8%;企业所得税完成4716.6万元,增长7.7%;个人所得税完成1316.5万元,下降54.9%;资源税完成3396万元,下降6.5%;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4171.1万元,增长38.1%;房产税完成1733.4万元,增长54%;印花税完成1731.5万元,下降5.7%;城镇土地使用税完成2354.2万元,增长38.2%;土地增值税完成711.2万元,下降76%;车船税完成1114.8万元,下降6.7%;耕地占用税完成453.8万元,增长80.5%;契税完成3721.4万元,下降33%;环境保护税完成48.7万元,下降10.8%;其他税收收入完成-13.1万元。
非税收入完成39940.6万元,同比减收6751.9万元,下降14.5%。其中:专项收入完成3702.7万元,增长71.5%;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完成2865.4万元,下降57.4%;罚没收入完成9169.9万元,增长116.2%;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完成24023.1万元,下降25.1%;捐赠收入27万元,下降72.4%;政府住房基金收入完成144.4万元,下降89.5%;其他收入完成8.2万元,增长942.9%。
1-12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96018.4万元,同比增支4510.5万元,增长1.5%。主要支出项目为: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1887.3万元,同比减支465.5万元,下降2.1%。
国防支出668.4万元,同比增支7.3万元,增长1.1%。
公共安全支出13509.8万元,同比减支882.5万元,下降6.1%。
教育支出70100.3万元,同比增支66.8万元,增长0.1%。
科学技术支出12964.7万元,同比增支25.8万元,增长0.2%。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6652万元,同比增支7.1万元,增长0.1%。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6915.8万元,同比增支8008.7万元,增长16.4%。
卫生健康支出27962.9万元,同比减支1868.7万元,下降6.3%。
节能环保支出17283.8万元,同比增支17.3万元,增长0.1%。
城乡社区支出6035.2万元,同比减支2243.5万元,下降27.1%。
农林水支出36886.7万元,同比增支2209.4万元,增长6.4%。
交通运输支出3332.1万元,同比减支1061.6万元,下降24.2%。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支出3272.5万元,同比增支39.9万元,增长1.2%.
商业服务业等支出1439.1万元,同比增支19.5万元,增长1.4%。
金融支出772.2万元,同比增支11.8万元,增长1.6%。
自然海洋气象等支出1499.2万元,同比增支25.1万元,增长1.7%。
住房保障支出6420.1万元,同比增支81.6万元,增长1.3%。
粮油物资储备支出739.7万元,同比增支10.6万元,增长1.5%。
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3066.5万元,同比增支48.4万元,增长1.6%。
债务付息支出4438.9万元,同比增支453.7万元,增长11.4%。
债务发行费用支出18.9万元,同比减支2.7万元,下降12.5%。
其他支出152.1万元,同比增支2.2万元,增长1.4%。
三、1至12月份政府性基金收支基本情况
1-12月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96597.4万元,同比减收4131.9万元,下降4.1%。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88947.9万元,增长5.2%;彩票公益金收入322.1万元,下降36.4%;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27.4万元,下降76.1%;专项债务对应项目专项收入7300万元,下降45.1%。
1-12月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195002万元,同比增支14833.7万元,增长8.2%。其中: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4.5万元,下降85.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63.2万元,增长3倍;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87335.6万元,增长16.4%;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支出1058.4万元,下降9.0%;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支出0.8万元,下降95.4%;交通运输支出137.1万元,同比净增支;其他政府性基金及对应专项债券收入安排的支出92469.7万元,下降1.9%;彩票公益金安排的支出731.8万元,增长108.7%;债务付息支出11178.1万元,增长27.2%;债务发行费用支出94.8万元,增长17.2%。
四、1至12月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1至12月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9万元(含提前下达上级资金29万元),加上上年结转65万元,收入共计94万元。
1至12月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94万元,主要用于转制企业人员工资、遗属补助等。
五、1至12月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1至12月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完成37145万元,比上年增收8932万元,增长31.7%。其中:保险费收入15732万元、财政补贴收入20449万元。
1至12月份,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完成28766万元,比上年增支2098万元,增长7.9%。
六、2023年财政收支增减因素
(一)收入增减的主要因素
增收因素:
1、从行业看:(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大幅增长,全年累计入库40991万元,同比增收39777万元,增长32.8倍。主要是大余县正海新材料有限公司同比增收3016万元,大余县福泓矿业有限公司同比增收3578万元,大余县凯盛新材料有限公司同比增收666万元,江西江翔矿业有限公司同比增收1576万元,且2022年同期存在大额留抵退税。部分企业变更行业类型为该行业。(2)批发零售业延续平稳增长态势,全年累计入库38054万元,同比增收14552万元,增长61.9%。主要是矿产品批发业增收较大,矿产品批发业全年累计入库33209万元,同比增收14030万元,增长73.2%,主要是大余县旭森矿业有限公司同比增收4091万元,赣州虔顺新材料有限公司同比增收4819万元,大余县荣和矿业有限公司同比净增2474万元,江西省世明矿业有限公司同比增收3343万元,大余县林源矿业有限公司同比增收1356万元。
2、从税种看(按税收总收入口径):(1)增值税大幅增长,全年累计入库96333.5万元,同比增收37354.9万元,增长63.3%,主要是2022年留抵退税低基数及经济恢复性因素;(2)企业所得税增收,全年累计入库16845万元,同比增收1199.3万元,增长7.78%;(3)城市维护建设税增收,全年累计入库4171.1万元,同比增收1151.2万元,增长38.1%,主要是随着增值税增收而增长。
减收因素:
1、从行业看:(1)采矿业下降较大,全年累计入库13397万元,同比减收16669万元,下降55.4%。主要是泓森矿业同比减收5902万元,部分企业变更行业类型为制造业。(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减收较大,全年累计入库6036万元,同比减收11424万元,下降65.4%。主要是江西盛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同比减收3982万元。
2、从税种看(按税收总收入口径):(1)个人所得税减收较大,全年累计入库4701.8万元,同比增收5733.3万元,下降54.9%;(2)土地增值税减收,全年累计入库711.2万元,同比减收2247.3万元,下降76%;(3)契税减收,全年累计入库3721.4万元,同比减收1834.9万元,下降33%。
(二)支出增减的主要因素
增支因素(按支出科目口径):
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支,全年累计支出5.7亿元,同比增支0.8亿元,增长16.4%,主要原因是2023年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缴费基数调增及2023年上级及本级配套安排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补助资金增加5292万元;2、农林水支出增支,全年累计支出3.7亿元,同比增支0.2亿元,增长6.4%,主要是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增加;3、债务付息支出增支,全年累计支出4438.9万元,同比增支453.7万元,增长11.4%,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增加。
减支因素(按支出科目口径):
1、城乡社区支出下降,全年累计支出6035.2万元,同比减支2243.5万元,下降27.1%,主要是以前年度科目调整因素;2、卫生健康支出下降,全年累计支出27962.9万元,同比减支1868.7万元,下降6.3%,主要是以前年度科目调整因素;3、交通运输支出下降,全年累计支出3332.1万元,同比减支1061.6万元,下降24.2%,主要是上级专项资金减少。
七、财政运行情况主要特点
(一)收入方面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克服困难,着力环境、优结构、提信心、防风险,推动全县经济回升向好。我财政部门全力组织收入工作,全县财政收入持续恢复性增长,财政收入运行平稳有序。2023年,全县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7.72亿元,同比增收2.4亿元,增长15.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9.75亿元,同比增收0.44亿元,增长4.7%,增幅排位在全市各县区排第15位。
1、从税收质量情况看,全额税收收入和地方税收收入量质均全面提升:全额税收收入完成13.73亿元,同比增收3.09亿元,增长29%;地方税收收入完成5.76亿元,同比增收1.12亿元,增长24.1%。另外,大税比(总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达77.5%,同比上升8个百分点;小税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达59%,同比上升9.2个百分点。
2、从分部门情况看,税务口收入比财政口收入完成情况好:税务口完成收入137326.2万元,同比增收30893.8万元,增长29%,完成年初预算数的115.4%,超时序进度18326.2万元;财政口完成收入39940.6万元,同比减收6751.9万元,下降14.5%,主要是非税收入中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同比减收8066万元、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同比减收3863.5万元。
3、从分级次情况看,三级次收入整体上升,上划收入增幅高于县级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9.75亿元,同比增收4419.1万元,增长4.7%;上划中央收入完成6.11亿元,同比增收1.6亿元,增长35.3%;上划省级收入完成1.86亿元,同比增收3771.5万元,增长25.4%。
4、从分税种情况看,全额主体税种“两增一减”,地方十三税“六增七降”:全额税收收入中增值税入库9.63亿元,增长63.3%;企业所得税入库1.68亿元,增长7.7%;个人所得税入库4701.8万元,下降54.9%,以上三个主体税种实现税收11.79亿元,税占比达85.8%。地方税收收入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六个税种分别同比增长:80.8%、7.7%、38.1%、54%、38.2%、80.5%;而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契税、环境保护税七个税种分别同比下降:54.9%、6.5%、5.7%、76%、6.7%、33%、10.8%。
5、从分产业情况看,三产业均整体上升:第一产业贡献196万元,增长3.7倍;第二产业贡献8.33亿元,增长23.7%,税收占比60.4%,成为主打产业;第三产业贡献5.44亿元,增长37.3%。税收贡献排在前五位的行业是:制造业税收3.11亿元,同比增长107.6%;批发和零售业税收3.81亿元,增长61.9%;采矿业税收1.34亿元,下降55.4%;房地产业税收7872万元,下降16.4%;建筑业税收7479万元,增长10.2%。
6、从重点企业纳税情况看,有色金属矿产品等主导行业平稳增长:78家全县重点企业纳税额累计完成89579万元,同比增收8231万元,增长10.1%。其中:有色金属矿产品行业的20家重点企业累计入库55439万元,同比增收11623万元,增长26.5%;商贸及其他行业的5家重点企业入库14285万元,同比增收2089万元,增长17.1%。全年纳税额超1000万元的重点企业有19家,纳税额排前五位的重点企业是:赣州虔顺新材料有限公司10499万元、大余县旭森矿业有限公司8738万元、大余县鸿盛矿业有限公司6305万元、江西盛源新材料有限公司6056万元、江西江翔矿业有限公司4746万元。
(二)支出方面
2023年,我县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控一般性支出,兜牢兜实“三保”底线,统筹财政资金资源,持续优化支出结构,全力做好财政资金保障工作,财政支出运行总体良好。2023年,全县财政支出总规模达52.0亿,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29.6亿元,同比增支0.45亿元,增长1.5%,增幅在全市各县区排第15位;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19.5亿元,同比增支1.5亿元,增长8.2%,增幅在全市各县排第5位,同比上升14位。
1、着力兜牢底线保障财政运行。坚持“三保”在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全力以赴筹措资金保障“三保”支出,全年“三保”支出达12.45亿元,其中:保基本民生支出3.86亿元,保工资支出8.22亿元,保运转支出0.37亿元。
2、着力精准施策服务经济发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突出“纾困解难”,财政扶持政策有效落实。设立1000万元惠企政策兑现资金保障池,全年累计安排0.61亿元惠企资金,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二是突出“松绑减负”,减税降费政策有效落实。坚决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全年新增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税超0.8亿元,进一步减轻了企业负担。三是突出“降本增效”,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推进“四个信贷通”融资模式,累计发放“四个信贷通”贷款6.26亿元,惠及企业571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企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3、着力突出重点增进民生福祉。统筹调度,突出重点,有保有压,加大对教育、社会保障、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任务的保障力度,全县民生支出达 24.8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9%。一是全力统筹支持教育发展。统筹资金支持城乡学校建设,新建、改(扩)建学校33所;落实各类学生资助资金1197万元,惠及学生超2.01万人次;财政统筹保障教师年度考核绩效。2023年教育支出达7.01亿元。二是发力推进健康大余建设。2023年共发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建设项目、大余县中医院建设项目、大余县妇幼保健院(大余县妇幼保健院公共卫生业务用房)建设项目等专项债券规模达4.9亿元,使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布局更加均衡合理,卫生健康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三是有力促进就业政策落实。2023年安排就业资金1615万元,促进7927人次就业。优化创业担保贷款经办服务,2023年完成创业担保贷款29636万元,安排贷款贴息资金980万元。四是强力筑牢民生“保障线”。做好我县困难群众的提标提补工作,按时发放各类专项资金,2023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6526万元惠及11718人,特困供养金1249万元惠及870人,孤儿补助202万元惠及121人,残疾人两项补贴1076万元惠及6376人,高龄津贴707万元惠及6803人。着力保障城乡低保、城乡特困、临时救助、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流浪乞讨人员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继续做好抚恤优待工作,适时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补助标准,安排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资金1345万元。五是蓄力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加强监测预警,强化及时帮扶,完善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产业帮扶政策,始终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投入放在重要位置优先保障,健全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支持我县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2023年累计安排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23亿元。六是聚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将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和县生活垃圾焚烧外运及处理经费纳入年初部门预算,已分别拨付城乡环卫一体化服务费3300万元和县生活垃圾焚烧外运及处理经费740万元,为推进我县城市管理,城市品质提升,居民生活环境改善以及保文巩卫工作提供了充实的财力保障。全年累计投入涉农资金3.69亿元,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山塘整治、河堤除险加固工作,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全力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规范管理工作走深走实。
2023年平稳收官,殊为不易。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全县财政收入增速趋缓,财政重点支出刚性加大,财政收支平衡难的现状还将持续;二是财源建设成效还未突显,财政支持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化解债务的压力还将持续;三是财政支出进一步提效难度加大,“钱等项目”的现象仍然存在,规范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的压力还将持续。因此,我们财政工作将任重而道远。对此,我财政部门将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制定更有效的工作措施,让财政运行行稳而致远。
八、2024年财政收支运行主要工作举措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我县高质量发展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财政工作意义重大。全县财政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按照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决策部署,落实市委推进“三大战略、八大行动”重点任务,瞄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主线,加快建设“五个基地”,实现“六个主要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深化财政资金预算管理,强化收入征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大余篇章提供坚实的财政支撑。
(一)加强财源建设,壮大财力“蛋糕”。一是挖潜增效,发掘税源。认真贯彻落实减税降费和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完善扶持企业发展政策措施,综合运用产业发展基金、普惠金融和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等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助力主导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做大、传统产业做优。积极支持工业园区扩区建设。二是提高对上争取精准度。抢抓国家政策窗口期,多措并举筹集资金,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专项补助、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资金,加快资金使用进度,更好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三是保持过紧日子强度。把牢预算关口,严控一般性支出,严格“三公”经费管理,降低行政成本。
(二)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重点保障。一是着力加强民生保障。加大就业创业投入力度,全力支持稳就业优先战略。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强化直达资金管理,确保直接惠企利民。二是着力支持乡村振兴。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过渡期财政投入总体稳定,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领域比例。建立健全财政资金“以奖代补”机制,支持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着力统筹财政资源。坚持将“三保”等民生保障放在地方财政支出的优先位置;持续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把节省下来的资金安排用于民生等重点领域,比如保障特别国债项目、中央预算内项目、专项债券项目等。
(三)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全面统筹发展和安全,从增量控制、存量化解、成本管控、风险防范等方面综合施策,进一步加强源头管控,积极稳妥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一是严控规模。落实政府投资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制度,确保有限控制债务规模。二是调优结构。继续开展债务成本“削峰”行动,降低成本融资,做好到期债务的周转接续,持续优化债务结构。三是促进转型。加强债务情况监测和督查核查,开展风险预警提示,及时处置风险隐患。指导国有企业集团化建设,提升国有企业管理水平。
(四)加力开拓创新,促进管理提质增效。一是加强预算执行监管。创新预算管理方式,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加强财政支出和绩效管理评价工作,将绩效评价和预算管理紧密联系,逐步实现预算执行效益最优,财政资金效能最佳。二是强化直达资金管理。严格执行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发挥好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确保各级财政资金直达市场主体、直接惠企利民。三是完善财政信息公开。进一步细化部门预决算公开内容,扩大公开范围,做到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规范有效、预算监督公开透明。四是常态化开展财政监督。聚焦重点、关注热点,积极推进财政监督管理,运用预算监控、财政评审、政府采购以及绩效评价等监管手段,着力提升财政监督效能,补齐短板,不断提高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